8月21日,记者来到和静县巴音郭楞乡牲畜棚圈改造提升项目现场,工人正在加紧施工,进行棚顶的钢结构安装工作。崭新的棚圈墙体已经拔地而起,与传统低矮、简陋的旧畜圈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和静县牧区冬季严寒多雪,传统棚圈防寒保暖能力差,牲畜越冬死亡率高、饲养周期长。通过实施牲畜棚圈改造提升工程,可使冬季棚内温度提升5-10℃,牲畜成活率提高15%以上,单畜年产值提升100-200元以上,直接带动牧民养殖收益增长,为畜牧业从“数量型”向“质量型”转变奠定基础。
通过推动养殖模式从“四季放牧+冷季抗灾补饲+农茬地越冬”向“暖季适度放牧+冷季舍饲半舍饲”转型。近年来,和静县推广高蛋白苜蓿、燕麦等优良牧草种植,建设牲畜固定式配种站,对牲畜棚圈进行改造提升,全面提升和静畜牧业现代化水平,促进牧民增收,达到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、增加牧民收入和草原生态效益、畜牧业经济效益、牧区社会效益“多赢”目的。
据了解,和静县全面提升畜牧业基础设施水平,重点建设内容包括:在巴音布鲁克牧场建成1.5万亩天然草原饲草基地;改造提升巴音郭楞乡集约化养殖基地暖圈羊舍4座,总面积达3600平方米,并配套6044平方米的运动场;新建草料棚2座共800平方米及200平方米饲料库。改造提升巴音郭楞乡牲畜棚圈4万平方米,建设牲畜饮水点25处,建成1700亩人工饲草料基地,新建10个固定式牲畜配种站以及2座共计820平方米的饲草料储备库。这些项目的实施,显著增强了当地畜牧业的防灾抗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。
和静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单丁苏荣介绍,经过持续推进,当地畜牧产业相关项目建设成效显著,推动产业实现“传统向现代、分散向集约、单一向多元”的深层次转变,在促进牧民增收、强化生态保护、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,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通过养殖生产、发展经营模式的全方位转型,已实现经济效益、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重提升。
和静县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,全面启动畜牧业转型发展系列项目,通过深入调研、科学规划,在养殖模式、生产模式、发展模式和经营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与实践,着力破解产业发展瓶颈,优化产业结构,提升产业质效,助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,为高寒牧区实现“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牧民富”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坚实支撑。(依力达尔·依明 张志成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